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社科要闻
勇立时代潮头 勇闯改革新路
勇立时代潮头 勇闯改革新路

9月26日,武汉市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召开,来自在汉高校、党校、社科院等社科理论界专家代表作学习交流发言。

准确把握发展中的“三新”特征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范如国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深刻把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和主要目标任务,准确把握我国发展中的“三新”特征,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发展阶段的特征是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动力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要求,难以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的实现,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培育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关键提升点的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为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要充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学习能力,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谋篇布局,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经济改革为牵引,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为支撑,努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力和水平。

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用新质生产力全方位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实现路径是走数字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当前,正处在第四次科学与技术密集创新时期,谁率先形成新质生产力,谁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的新优势,把握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武汉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主动在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服务化、融合化“五化”上下功夫。

 10000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不二选择

童文胜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需,意义重大。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社会经济制度,是国家用以抵御社会风险和保障国民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安排,是整合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力量和资源的综合服务体系。从经济体制角度看它是市场经济的第一要义,从国家安全稳定角度看它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从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进化看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作为已经初步建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愈来愈展现出“稳定器”“安全网”的制度效果。它不仅已经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将继续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对于这样一个与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的重要制度安排,对于这样一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工作,我们无论从怎样的高度去重视它,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反反复复检验中去健全它,都不为过。

当前,中国发展环境已经并继续在发生各种深刻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总体都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完成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硬任务,必须编织起一张更为强健有力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10001


破解“引导城市要素平等流入乡村”的难题

徐晓军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论断。同时,《决定》把“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个体制机制之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65%,如果以2010—2020年10年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约1.4个百分点推测,到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突破80%。一方面,还有约20%的人口留在乡村,另一方面,乡村面临着长时期的人口流失。由此,《决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其中“引导城市要素平等流入乡村”是一个长期难题,特别是调动同时作为发展要素内容和载体的人向乡村流动尤其困难。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进行,在逆城市化机制的导引下,部分城市人口有可能回流到乡村。这些人口多多少少与乡村有或强或弱的某种关系联结着,是“乡村关系人口”。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要加快城乡人口流动,分类培育和引导不同类型的“乡村关系人口”到乡村发挥作用,有了人,其他资源才会跟着人跑到乡村。分类培育和引导作为主体和资源载体的乡村关系人口,加强关系人口与乡村的连接,畅通、加快关系人口城乡流动的渠道与速度,是解决乡村发展主体、乡村振兴主体缺失的好办法,也是这次三中全会部署“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落地的有效路径。

 10002


健全超特大城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

郭海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教授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需要全方位统筹协调“人防+技防+物防”,以科技赋能建设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全过程应急管理平台体系,确保及时、高效、稳妥应对突发情况,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促进多源数据集成融合,推动多维信息协同共享。要搭建系统化、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基于区块链技术完成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数据源分析与信息采集,基于云边端协同方法探索多源数据存储方法与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多源多尺度数据高效融合集成、多维度多主体信息共建共享。

二是识别复合风险演化态势,形成动态临灾预警预案。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发展快、影响范围大的特点,需厘清不同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事件演化中的动态变化,揭示多重风险因素的联动规律和相互影响机制。要结合实时灾情数据捕捉灾害规律进行动态临灾预警,并构建形成可动态更新、可验证反馈的智能应急预案。

三是高效应对峰值需求,实现基层应急系统平急转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往往面临需求剧增、资源短缺的供需失衡局面,需要适应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峰值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供需平衡和确保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从多维度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确保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常态化,做到“平时服务,灾时应急”,使应急调度体系实现“平急转变”。

四是探索灾后重建运行机制,推动多元主体协作重建。超特大城市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灾后恢复需要构建“社会—物理”空间灾后恢复重建需求清单与安全路径,形成灾后“物理重建”和“社会恢复”规划智能生成机制。

10003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建设文化强市

赵兴  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武汉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建设文化强市。

首先,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任务,构建意识形态安全防线。重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和挖掘武汉红色文化资源,加大英模人物的宣传,营造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的社会氛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充分展现英雄城市的独特魅力和英雄人民的文明风采。

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一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发展“新文创”,利用“文化+科技”的融合打造文创IP。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特色的文化新业态,打造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二是激活城市文化遗产,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设计,完善文化遗存综合管理投入机制,推进非遗示范基地建设。

要加强网络空间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使互联网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一是加快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推进建设新型高水平应用型网络安全大学,打造中国网谷。二是多管齐下,加强网络文明素养培育,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要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提升武汉的文化软实力。一是围绕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加强城市主题文化的建设和推广,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载体,创新传播方式,讲好武汉故事。二是重视文化类智库的建设,扶持以武汉城市文化研究为宗旨的智库研究机构,加强武汉城市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三是充分利用武汉丰厚的教育资源,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将武汉打造为国际文化大都市。

 10004


抢占人工智能时代新贸易革命先机

樊志宏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要“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其中,在第二个优势转化中,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枢纽链接功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

从全球现代化历史来看,每一轮科技产业变革都包括了贸易革命,并依赖于贸易革命与科技革命的融合,大幅拓展了新技术、新产业的辐射疆域,实现了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系统革命。

在信息革命正在进入关键的拐点阶段,武汉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相关部署,争取在本轮科技产业变革下一阶段的商业贸易方式革命竞争中,抢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主动。

人工智能是信息革命的核心关键。新一轮商业革命中应重点做好人工智能与商业贸易革命的深度融合,实现供给侧、需求侧同步颠覆式创新。具体应重点关注未来三大焦点:

一是新枢纽构建问题。信息时代城市核心枢纽加快向信息枢纽功能升级发展。武汉应积极适应这一变化,推动传统商贸物流枢纽功能与信息枢纽功能融合发展。

二是新疆域拓展问题。应着力推进新型数字贸易平台建设,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信息时代新型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全球集散分拨中心、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三是新商贸产业体系打造问题。应深入推进科创核心区与贸易核心区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智慧物流”创新策源地,发挥科技人才和商贸人才的协同创新力,构建商贸创新新动力,探索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和制度供给,打造新时代商贸变革新高地。

 10005


“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具有理论原理性

徐赟  武汉市委党校二级巡视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决定》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这是党的重要文献第一次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置于同等地位,也就是说“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这一对关系也具有“理论原理”的性质。

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理论原理性,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运动真实关系的深刻把握和高度概括,其内涵大致包括:(1)社会发展作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其非均衡、非直线性和间歇动荡性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为国家治理提供了空间和可能。(2)作为国家治理的客观对象,社会发展也总是呈现出变动的活跃的积极的状态,不断给国家治理提出新问题。(3)良好的国家治理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发展,二者构成了矛盾关系,二者相适应就成为了一项现实任务。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性贡献,“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我们在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上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理论原理的抽象形式,唯有将它视为包含着丰富具体内容的抽象,才能认识到其理论的力量;唯有将这种抽象在实践领域不断上升为具体,才能实际彰显其现实的力量。此外,作为理论原理,因而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以及二者更好相适应的问题,也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修正、完善和发展。

 10006


勇立时代潮头 勇闯改革新路

陈伟诚  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改革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也是武汉一路走到今天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向深度和广度进军,要在重点领域闯出前人未走过的新路子。

一是努力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路子。要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二是努力探索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新路子。要扫除阻碍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的制度、观念和利益羁绊,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发展枢纽经济为抓手,积极创建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打造“枢纽带动贸易、贸易聚集产业、产业反哺枢纽”经济循环。

三是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要找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切入点发力点,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着力破解城市治理难题,不断在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模式上推陈出新,特别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组织模式、新就业群体等带来的治理新要求,在制度建设上率先突破,形成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格局。

四是努力探索中心城区转型升级新路子。中心城区要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因地制宜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城市更新,盘活楼宇、园区等资源,推动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

五是努力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要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发挥农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优化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机制,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10007


院办电话:027-82630092   地址:武汉市发展大道495号   传真:027-82630092   邮编:430019
版权所有: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鄂ICP备0900858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9号
Copyright Wuh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版权所有 @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电话:027-82630092 传真:027-82630092
地址:武汉市发展大道495号 邮编:430019
鄂ICP备0900858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