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社科要闻
第四届长江学术研讨会暨2024长江文化促进会学术年会
会议综述
第四届长江学术研讨会暨2024长江文化促进会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等重要指示精神,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文化支撑,2024年12月7-8日,第四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24长江文化促进会学术年会在湖北武汉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社科院、文旅部门、水利系统、行业协会等领域的200多位代表相聚东湖之滨,围绕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十五五”发展前瞻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共同为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1

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朝安主持开幕式,他期待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努力推出一批具有原创性、前瞻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更好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2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海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唐忠阳,长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蔡庸忠等先后致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徐勇出席。

 3

开幕式上,新华社中国信息社、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分别发布了《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报告2024》和《长江文化蓝皮书:长江文化发展报告(2023~2024)》,全面总结展示了最近一年来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基本情况。

 4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周庆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谢树成,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必虎,长江文化促进会理论与政策研究专委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长江文化促进会理论与政策研究专委会副主任、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樊志宏,复旦大学教授张朝枝,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鲁安东,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王晓光,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蔡新元,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主任李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江敏等10余位专家,围绕“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数字文明时代与长江文化”主题先后发言,探讨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环境变化与文化演替关系的两大难题、长江地方书写与地球科学旅游、线性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理念、文学对游客体验的影响、分形理论视角下的山水文脉与文明育成适应性关系、长江文化的氛围营造与数智评测、长江文化数字化、智能计算赋能文化遗产活化与数字人文研究、光影与城市、数字化技术在莫高窟保护与开放中的实践、长江文化旅游的品牌建构与数字传播等前沿话题。

 5

 6

会议第二天,来自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以及重庆、武汉、成都、长沙、安徽、南京、扬州、苏州等地城市社科院、高校智库机构的专家学者80多人,以平行论坛的形式进行了学术交流。平行论坛分别以“长江文明溯源研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实践研究”“长江文化发展报告”为主题,进一步凝聚了长江文化研究的共识。

在会议闭幕式上,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樊志宏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回顾总结,指出会议达成了四个方面的成果:

一是学习交流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南京、2023年在南昌、2024年在武汉关于长江文化、长江文明的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会议进一步强化了对传承弘扬发展长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长江文化内涵特质、时代价值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认知,从长江文明溯源的角度初步探讨了长江文化与长江文明的关系。会议发布了长江文化发展2024年度城市指数报告和长江文化蓝皮书。

二是推进了文化生态系统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的深化研究。在理论维度上,进一步推进了地学长江与长江文化的交叉融合研究,探讨了环境变化与文化演替关系的两大难题,并就其解答提出了初步研究构想;展望了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分形理论,来建构地质时间、天文时间、生物时间与人文时间、历史时间相互作用机理的分析假说框架。在实践维度上,探讨了以长江的空间来统筹以上五个时间,从而以长江文化生态系统的理念、以五个时间的线性文化呈现来指引中国长江博物馆的整体设计。探讨了基于长江的不同时间流的线性交叉融合维度,来实现长江文化总体表达呈现的发生机制、作用机理、呈现形式变化等,比如,地学文化旅游的融合呈现、文学旅游的融合呈现。

 7

三是探讨了数字文明时代长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远期展望与可行路径。会议从文明溯源及演进研究角度,探讨了信息化与文化的关系。初步认识到信息化本质上属于文化过程;在工业文明时代加快向信息文明时代演进阶段,信息化在文化形态的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中正在并将进一步发挥关键变量的作用。其中,鲁安东、王晓光、蔡新元联手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人类文明时光机的理论体系、前景展望、路径探索、方法实践等领域,为基于现实与虚拟时空融合的四维时空体系,来建构人类文明、文化源起演进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新范式,提供了未来视角的突破性理论贡献。同时,张朝枝等学者还探讨了大模型认知人类社会基于集体记忆、共有故事的文化氛围的路径方法和实践应用,李江敏、李萍综述并展演了长江流域有关城市及敦煌在推进信息化与文化融合创新方面的前沿性、代表性探索。

四是交流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实践研究、各地长江文化发展实践经验等。

樊志宏院长还对会议后续工作提出了建议,表示将加快做好会议成果汇总综述,积极促成其中的理论文章尽快修改完善出版,同时推动会议形成的有关政策研究成果向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建言献策,争取纳入相关方面的十五五规划或有关工作方案。

 8

本次研讨会由长江文化促进会、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学习与实践》杂志社等承办,得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庆智库暨大运河智库、长沙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长江设计集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等单位支持。会议共收到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智库机构来稿百余篇,经过专家评审,共有60多篇论文入选参与交流。会议同时通过武汉广电进行了在线直播,18万人同步收看。


院办电话:027-82630092   地址:武汉市发展大道495号   传真:027-82630092   邮编:430019
版权所有: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鄂ICP备0900858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9号
Copyright Wuh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版权所有 @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电话:027-82630092 传真:027-82630092
地址:武汉市发展大道495号 邮编:430019
鄂ICP备0900858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