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社科要闻
聚焦武汉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区域枢纽型智库
聚焦武汉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区域枢纽型智库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回望过去,再启征程。这一年,我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为主题主线,以加快推进武汉 “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为主要目标,以服务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为主要焦点,以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开创有组织科研新局面,持续构建完善理论研究—决策参谋—实践服务“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实现整体性提升,建设在华中乃至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枢纽型智库取得持续性进展。

一、撰文著书立言,深化理论研究,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出版学术专著3部:《王葆心评传》(莫晸 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日常生活下多终端使用行为研究》(李轲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文化与城市——以发展为导向的研究》(王光艳 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

 1-专著-拼图

★承编年鉴1部,参编蓝皮书2本:由中共湖北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主持编纂、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承编的大型金融专业书籍《湖北金融年鉴(2024年卷)》已由武汉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我院连续多年承编的重要项目。2024年,我院参编的《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2024)》和《长江文化蓝皮书:长江文化发展报告(2023~2024)》先后发布。

 2-蓝皮书和年鉴-拼图

★公开发表理论研究文章111篇:其中在《世界社会科学》《中国青年研究》《学习与实践》《内蒙古社会科学》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7篇,在国际会议 (ITEI 2024)发表1篇,在《中国人口报》《中国财经报》《中国文化报》《经济参考报》《解放日报》《第一财经》《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济南日报》等中央和省部级重要报刊发表24篇。

★高质量理论文章被高等级转载3篇:《基础设施分形对超大城市规模边界的影响》(作者:陈进、樊志宏)被人大复印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24年第8期全文转载;《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主体协同与效能提升》(作者:袁超越)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9期全文转载;《数据交易平台治理:欧盟制度经验与借鉴》(作者:杨瑜娴)被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2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3-三篇转载-拼图

★国、省、市社科基金等纵向资助项目扩面增量:承担2024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主持承担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点研究课题1项,省文旅厅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课题3项;主持承担武汉市社科基金资助11项,市软科学项目1项,市政协智库理论研究课题2项。共计20余项。

二、聚焦主题主线,服务地方发展,决策影响力进一步强化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开展课题研究:完成市委主要领导交办课题1项、市委市政府重点课题30项(含市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中心课题4项)、特色学科课题29项。持续加强横向合作服务,承接省、市、区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20余项。研究主题包括全面深化改革、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武汉新城文旅科融合发展、内外贸一体化等事关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持续提升决策服务能力:在上报中央内参层面,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纳1篇,被《人民日报社内参》采纳1篇。在省市级层面,报送《领导参阅》16期、“两办”信息109篇、《全球智库动态》44期、意识形态研究专报12期。其中,获省领导肯定批示8项,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批示12项,获其他市领导批示8项,合计28项,被省市领导批示率明显提高。69项成果获省市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采纳,一大批成果转化为部门决策。

★参与地方立法工作取得显著突破:我院先后承担《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武汉市物业管理条例》《武汉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条例》等条例的立法调研和条例起草工作。其中《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已经湖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4 地方立法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分别率队赴深圳市和合肥市等外地城市,武汉市各区和各部门,武汉大学、武汉网安大学(筹)、协和医院智能医学研究室等高校院所,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长江设计集团、科大讯飞(华中总部)等企业,以及基层社区和农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领导调研

三、建强理论阵地,促进社科普及,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宣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院作为省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宣传的一支重要力量,持续发挥作用。全年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发表有关文章8篇,在《武汉宣传》发表13篇;院专家学者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基层一线等开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市重要部署等主题宣讲60余场,切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习与实践》双核心期刊地位巩固提升,影响因子大幅增长:全年刊发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文章9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转载20余篇。杂志继续保持“双核心”期刊地位,影响因子核心竞争指标大幅增长,2024年复合影响因子达到4.414,综合影响因子为2.479,比上年分别增长41%和48%。入选“首批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全国共计191家),继续获湖北省期刊发展扶持资金资助(资助期刊共计12家)。“学习与实践”微信公众号位列2024年CSSCI源刊公众号阅读榜(综合性社会科学)第16位。杂志编辑部获武汉市总工会劳动竞赛优秀班组、“武汉市工人先锋号”等光荣称号。

 6-学习与实践-拼图

★《武汉社会科学》迈入高质量办刊新阶段:杂志专注于武汉城市发展问题研究,聚焦武汉高质量发展和超大城市治理的战略性、发展性、长期性议题,全年出刊4辑,中国知网全部收录,区域影响力日益增强。2024年底启动办刊改革优化工作。

 7-武汉社会科学2024年

★“大江论坛”线上线下持续发挥影响力:全年共举办长江文化公益学术讲座及学术报告会11场,线上线下观众累计达60万人次。

≈≈❖≈≈

“ESG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1月17日,总第23期) 主讲人:李青原/王雯

≈≈❖≈≈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新范式初探(一)——“认知大模型时代教育创新应用实践探索”(3月27日,总第24期) 主讲人:王士进

≈≈❖≈≈

人工智能时代新范式变革初探(二)——“政策智能与数据驱动的政策解析”(3月28日,总第25期) 主讲人:张楠

≈≈❖≈≈

人工智能时代新范式变革初探(三)——“智能医学科技前沿及未来”(4月24日,总第26期) 主讲人:叶哲伟

≈≈❖≈≈

“长江与中华文明——品读中国:风物与人文”(4月25日,总第27期) 主讲人:傅才武

≈≈❖≈≈

“美美与共:电影艺术与城市发展”(6月6日,总第28期) 主讲人:王喆/林吉安/吴凡

≈≈❖≈≈

人工智能时代新范式变革初探(四)——“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城市规划的未来”(7月17日,总第29期) 主讲人:黄经南

≈≈❖≈≈

人工智能时代新范式变革初探(五)——“数智时代的人文与文化遗产智能计算”(10月23日,总第30期)主讲人:王晓光

≈≈❖≈≈

“长江城市的历史方位”(11月21日,总第31期) 主讲人:涂文学

≈≈❖≈≈

“理解与塑造:一个文化的视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11月26日,总第32期) 主讲人:周绍东

≈≈❖≈≈

“从物象到意象——浅谈漆画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11月27日,总第33期) 主讲人:辛立刚

≈≈❖≈≈

 8-大江论坛-拼图

★“大江学术”公众号影响力显著提升:全年发表原创或转载学术文章及重要学术资讯165次共475 篇,年度总阅读量超48万次,月均超4万次,单篇最高阅读量7256次;总用户数突破万人大关,稳定增长至13320人,年度增幅达35.9%;用户覆盖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省外用户分布最多的前5位省(市)为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常读用户80%位于一、二线城市,其学术影响力逐渐凸显。

 9-大江学术

四、强化平台建设,持续密织协同创新研究网络,枢纽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长江文化研究品牌持续擦亮,为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举办“第四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暨2024长江文化促进会学术年会”。2024年12月7—8日在武汉,由我院继续主导与长江文化促进会、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举办。全国高校、社科院系统、文旅部门、水利系统、行业协会等200余位代表与会,围绕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十五五”发展前瞻题展开研讨,共同为长江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的10余位院士、长江学者和知名专家做主旨报告,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17万人次。会议受到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华网、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关注报道。会上新华指数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报告2024》显示,武汉跻身长江文化发展标杆型城市,也是长江文化研究领域主要发文城市第1位。

 10-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场大合照

参与承办“长江对话黄河:新时代大河文明保护传承弘扬研讨会”。2024年8月23—25日,中国文物学会、长江文化促进会、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等10多家权威机构的代表,以及长江和黄河流域各省份的数十位知名专家共180多人齐聚湖北省丹江口市,深入探讨长江文化、黄河文化的对话交流及保护传承弘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我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博士主持开幕式,并在总结发言中凝练了会议达成的四个基本共识,发出了五点倡议。

 11 长江对话黄河会议照片

★深化与党委、政府部门战略合作,强化枢纽链接功能:

开展“寻访中国长江经济带ESG标杆企业暨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会”活动。2024年9月18日,我院与武汉市工商联、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联合举办,60多家央地国企、金融机构及民营企业代表、政府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齐聚,共同探讨企业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共治和发展共享、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大局、履行社会责任上更显担当和更有作为。我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博士出席活动并讲话。

 12-寻访中国长江经济带ESG标杆企业暨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会

举办“武汉市社科理论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2024年9月26日,我院与武汉市社科联共同在汉高校、党校、社科院等各个领域的8位社科理论界专家代表从不同角度作学习交流发言。我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博士做题为“抢占人工智能时代新贸易革命先机”的发言。

 13-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拼图

举办“武汉都市圈智库联盟成立大会、第三届·武汉都市圈建设专家座谈会暨武汉都市圈发展指数发布会”。2024年11月8日,我院与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研究会联合主办。会上9家在汉单位联合发起武汉都市圈智库联盟;大会发布了国家级都市圈综合发展指数、武汉都市圈发展指数、武汉都市圈区域发展指数/城市融合指数/县(市、区)融入武汉发展指数。我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博士出席并主持座谈会。

 14-都市圈建设座谈会

2个案例入选“首届中国科创街区建设实践案例征集典型案例”。2024年11月25日,我院与江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报送的“科创与时尚双驱动——‘江汉创谷’案例”、与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联合报送的“推进环大学城全要素创新 重塑超大城市空间新活力——中科武大·智谷创新街区实践案例”双双入选首届中国科创街区建设实践案例征集典型案例。

 15-科创街区案例-拼图

举办“第九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研讨会”。2024年12月18日,我院与武汉市社科联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科院、湖北省社科院的专家学者,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社科联、社科院相关负责人及智库和企业代表等参会,共同探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的路径与机制。

 16-第九届长江中游城市群研讨会

★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同举办全国性或区域性学术研讨活动:

举办“第二届人工智能・未来政府决策知识服务创新研讨会”。2024年3月29日,我院与中国知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未来政府研究中心、武汉市社科联等共同主办。全国党政机关、新型智库、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260多名嘉宾代表出席,分享未来政府变革新思路,共享知识创新服务新路径。

 17-第二届人工智能·政府决策会

举办“第一届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研讨会——智能网联汽车与数字经济”。2024年6月19日,我院与武汉大学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论坛、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共同主办。5位在数字经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及立法深耕多年的专家围绕不同主题主题,分别进行了专题演讲。我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博士出席并做主旨报告。

 18-第一届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研讨会

举办“第二届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研讨会”。2024年12月20日,我院与武汉大学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论坛、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共同主办。来自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前景与面临挑战、未来城市的智能化发展等展开了入探讨。我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博士作题为“从Smart City到AI City——信息时代未来城市范式革命展望”的主旨演讲。

 19-第二届数字经济会

★支持院专家学者外出参加学术活20余场:支持院学者参加华知大模型5.0建设应用研讨会、汉江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系列活动“汉江源考察启动仪式”、长江文化智库论坛暨长江商文化学术研讨会、昆仑文化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术研讨会、“长江地学与长江文化”协同研究工作座谈会、武汉游轮母港暨航运经济聚集区研讨会、江汉区打造现代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座谈会、湖北纺织服装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七届国际生态峰会、第十届生态保护补偿理论与实践创新研讨会、第二届长江文艺论坛、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2024年武汉都市圈政协主席协商会、第二届汉江水文化研讨会、“荆楚文化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青年学者论坛、“信息文明与国家治理:学术研究新方向与新形势”研讨会、第二届老龄志愿与公益服务学术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20余场。

 20-支持参会-拼图

五、持续优化科研环境,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榜样感召力进一步弘扬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院专家学者2人被聘为武汉市监察委员会第二届特约监察员,2人被抽调到市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专班协助工作,1人被聘为民建武汉市委参政议政智库专家。推荐1人获评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1个党支部(社会学研究所党支部)获评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建设获上级党组织充分肯定。

★干部人才引培力度持续加大:全年公开招聘博士3人,选派1名博士选聘生挂职锻炼,启动和推进正处级干部选拔。推荐5人参评正高级职称,推荐4人和1个团队参评“武汉英才”。推荐1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参评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推荐1个集体参评市女职工建功立业优秀班组,1人参评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明星。完成3名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工作,其中“长江学者”1名,正高级国内知名学术带头人2名。

★研究成果获各级奖励多项:全年院内成果获第三十五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民建湖北省委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全市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全市统一战线优秀参政建言成果1项。


(院科研处供稿)


院办电话:027-82630092   地址:武汉市发展大道495号   传真:027-82630092   邮编:430019
版权所有: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鄂ICP备0900858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9号
Copyright Wuh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版权所有 @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电话:027-82630092 传真:027-82630092
地址:武汉市发展大道495号 邮编:430019
鄂ICP备09008587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