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俊:博士,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推行租赁成本透明化,规范营销话术,建立便捷的维权渠道。以制度安排防范“数字佃农”现象,维护市场公平。
---------------
当下,“以租代买”这一曾经边缘化的消费方式重新进入主流视野,并受到青年群体的格外青睐。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租赁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52.7亿元;2024年,某租赁平台订单数同比增长52%,其中电脑、相机、无人机等设备的租赁业务增速高达80%至90%。
“以租代买”何以成长为消费新业态
“以租代买”是指通过租赁而不是直接购买的方式享受商品或服务。这种备受青年青睐的消费模式的盛行,是当下社会文化转型、经济理性与技术创新交织生成的结果。
消费文化转型中的身份重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重构了青年的消费逻辑。相较于父辈将“占有”等同于安全感的传统观念,新一代更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体验属性。租赁很好地满足了青年对时尚电子设备、奢侈品等符号性商品的短期需要,这种“轻占有”模式也完美地契合了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对“表演性消费”的需求。与此同时,共享经济平台赋予租赁以环保、减少资源浪费的伦理意义,准确击中了青年群体的生态焦虑,租赁因而成为青年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一种实践。
经济理性驱动下的生存策略。“以租代买”折射出的是青年群体对成本效益的再权衡。租赁降低了一次性支付门槛,规避了资产贬值,也减少了维护成本。这种轻资产配置,被青年视为财务自救。一部新款旗舰手机售价过万元,但通过信用免押租赁,月付不足300元即可获得使用权,且能每年随技术迭代更换。
客观流动性使然。城市化进程在物理空间助推新消费模式的发展。尤其是超一线城市生活节奏使青年用“减法”逻辑对待物质的占有和囤积;工作单位、居住城市的变动,则让“随时可退租”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安全阀。
“即刻体验”是否会导致认知偏差?租赁降低了体验门槛,快速兑现了青年对新鲜感的渴求;心理学中的“双曲贴现”理论揭示,人们倾向于高估当下收益而低估未来成本。租赁经济巧妙利用了这一认知偏差:当青年个体按月更换租住公寓的装修风格、季度性切换户外装备组合时,持续的新鲜感满足了他们自主控制生活的心理需求;而当一款售价1万元的VR设备被拆解为月租499元,他们的心理账户会自动忽略两年总支出超万元的现实,转而聚焦“即刻体验”的快感。
自由表象下的系统性捆绑
“以租代买”重构了人与物的关系,将商品所有权从消费逻辑中剥离,赋予青年一种“轻占有”的自由。悖论在于:它一边解放人对物的占有欲,一边将人更深地编织进资本与技术共谋的“权力”之网。青年追逐的“万物可租”的便利,正在将他们的生活拆解成无数付费碎片,而当所有生活模块都建立在持续付费的基础上时,那些看似随时可弃的租赁契约,反而构成了无孔不入的捆绑。
租赁经济将消费行为解构为碎片化的付费模块。租赁经济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万物可租”的便捷性——从居住空间到办公软件,从娱乐内容到社交身份。表面上,这种模式赋予了个体高度的灵活性和选择权,然而,如果每一个生活场景都依赖于短期租赁契约,个体的消费行为便不再指向长期价值的积累,这终将削弱青年个体对未来生活的实际掌控力。
技术平台通过算法重构了租赁市场的权力结构。技术平台在租赁经济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便利的提供者,也是权力的实施者。算法通过用户画像、需求预测和动态定价,将租赁行为标准化为可计算的商业模型;青年在享受“轻资产”便利的同时,被迫接受一种新型的“数字佃农”身份。当生物特征、社交关系等核心数据被平台垄断时,个体的自主权便在技术黑箱中逐渐消弭。
租赁模式在降低门槛的同时制造了新的消费壁垒。租赁经济的终极悖论在于,它通过降低消费门槛实现了表面的普惠,却加剧了圈层的隐性分化。月付300元的租赁模式看似减轻了即时经济压力,实则将消费者锁定在持续付费的循环中;一旦收入中断或信用评分下降,看似自由的租赁生活将瞬间崩塌。租赁本是青年应对不确定性的“安全阀”,最终却导致他们丧失对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破立并举,引导租赁经济健康发展
作为宏观消费提质扩容、构建绿色循环型消费结构的战略部署,《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出台也为“以租代买”等新型消费形态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制度路径:
政策层面实施差异化分类治理。针对汽车、电子产品等工具性消费领域,在“核心数据确权,通用服务共享”原则下,简化审批流程,激发市场活力;针对情感消费领域,设立“必要拥有”底线,防止资本过度介入人性需求;针对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建立预防性监管机制,避免技术垄断。通过精准施策,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制度层面通过三大机制维护市场公平。一是算法透明机制,要求平台备案核心算法,公开动态定价、用户画像等关键技术的运行逻辑,并接受第三方审计;二是数据确权机制,明确用户对生物特征、社交关系等个人数据的控制权;三是消费保障机制,推行租赁成本透明化,规范营销话术,建立便捷的维权渠道。这些制度安排旨在防范“数字佃农”现象,维护市场公平。
认知层面着力培育理性消费文化。一方面,建立科学的租赁价值评估体系,开发智能比价工具,帮助消费者直观了解长期租赁成本;另一方面,将金融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普及报酬率、沉没成本等决策知识,提升公众识别消费陷阱的能力。通过知识普及和工具赋能,培育理性消费文化,促进新消费业态健康可持续发展。